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宁夏故事
【乡村行记·咱们村里的年轻人】司海祥:土里刨出“金疙瘩”
2025-10-23 08:34:04   
2025-10-23 08:34:04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司海祥购置的马铃薯干洗设备。

 窑儿村村民将马铃薯装袋称重。

  人物档案:

  司海祥,38岁,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人。在外务工多年后返回家乡创业,成立福贵吉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种植马铃薯等作物,从最初的40亩到3500亩,种植版图不断扩大。现带动700户农户就业增收,人均月工资达到4000元。

  人物故事:

  入秋后的第一场雪,让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的土地蒙上一片浅白。正值收马铃薯时节的尾声,司海祥站在自家3000亩马铃薯地前,心情爽朗。

  司海祥自小长在窑儿村,在他的记忆里,关庄乡家家户户都种马铃薯。爷爷和其他农民常常推着架子车,一趟趟把马铃薯运到土窖里保存,马铃薯就是家里的主粮。

  司海祥十几岁时就外出务工。2015年,28岁的他回到窑儿村。听闻窑儿村的马铃薯能卖出好价钱,司海祥便自己摸索种植。第一年,他种了40亩,虽然经验不足,不懂得除草施肥。但是,天然的黑垆土让马铃薯茁壮成长,收获的马铃薯也顺利卖给了淀粉厂。

  2016年,司海祥成立了福贵吉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。他看到窑儿村及周边村民纷纷外出务工,土地荒废无人照料,便着手承包土地。“首次我便承包了500亩,种下200亩马铃薯,还种了杂粮作物。”司海祥说。慢慢地,司海祥摸索出了门道。2019年,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,后来一度扩大到3500亩。近年来,他开始挑选品质更好的品种实施精细化种植。

  司海祥深知,关庄马铃薯的优势不仅缘于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,更离不开关庄老百姓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。他萌生了一个愿望——将关庄马铃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
  去年9月,在海原县丰收节上,司海祥带着关庄马铃薯来到活动现场。“很多人围拢在我们的马铃薯摊前,端着碗等待马铃薯出锅。我刚把热气腾腾的马铃薯从蒸箱里端出,就被一扫而空。”回忆起那天的热闹场景,司海祥依然忍不住地开心,“关庄马铃薯蒸熟后特别松软,只需撒上椒盐就很美味,大家尝一口就知道。”

  关庄马铃薯的牌子打出去了,当天不少人留下司海祥的联系方式。随后,订购马铃薯的订单纷至沓来。

  今年春天,没有装修、没有店员,司海祥拉一车马铃薯到县城租了一间店铺,贴上收款二维码和“关庄马铃薯销售点”几个字,无人售货店就开张了。一大袋马铃薯60斤,太重不方便人们购买,司海祥就设计了20斤、40斤的小包装,这样顾客就能轻松提回家。

  今年9月,司海祥新建一座冷藏仓库,占地2000平方米。“马铃薯销售季节是每年10月到来年5月,过后就没有了,仓库可以延长保鲜时间。”司海祥说。听到顾客谈起“关庄马铃薯哪都好,就是土太大”后,他还引进了马铃薯干洗设备,提高马铃薯品质。

  如今,福贵吉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单一的马铃薯种植转向多元化种植,金银花、小麦……种植地点遍布山间。今年9月,记者第一次见到司海祥时,没聊几句,他便神秘地说:“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看看。”驱车绕过几个山头后,1000亩西葫芦赫然出现在眼前。同时,合作社已带动周边6个自然村700户农户就业增收,人均月工资达4000元。

  点睛之句:

  司海祥:关庄马铃薯养育了几代人,现在我们不仅要用它填饱肚子,更要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“金疙瘩”。

  乡亲们说:关庄乡干部何婧婧:司海祥有一股劲,不满足于现状,他带着合作社的老百姓在发展中不断尝试,想让每个群众都有收获,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
  窑儿村村民王东:司海祥回到村子后带着我们搞多元化种植。去他那里干活,工资准时发,有时候还给我们多算一些。村里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年轻人做我们的带头人,日子一定会更好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 见习记者 杨月儿 文/图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